随着我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随之提速。地铁作为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不仅是综合国力和科技水平的真实展现,也是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紧张Z有效手段之一。凭借节能、环保、快速等优势,地铁已成为当前城市人群首选交通工具,其安全性自然绝不容忽视,集中制动系统作为涉及安全的关键系统,选型方面自然需要慎之又慎。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地铁车辆制动系统被应用Z多的分别是德系和日系,两者相比孰优孰劣?本来各有说法,但近日北京地铁8号线3期项目近400辆车拟沿用日系的制动系统的消息,却引发了业界思考与争议。这样的选择是否明智?我们不妨从技术层面、本土化转型进程等方面来分析一下德系、日系两大阵营的现状,然后再一起来判断除了日系外是否真是别无选择?。
技术层面PK总结:“日”暮西山 以“德”服人
以国内第一个开通地铁的城市北京为例,所采用的主要是早年跟随日本牵引系统打包提供的制动系统。基于众所周知的历史、民族等敏感因素,日本方面不会提供Z新技术给中国,其制动系统尽管性能尚可,但只是六七十年代时期的成熟产品,历经数十年已无法完全适应当前的智能化轻轨时代,陈旧的技术加上并不突出的部件质量,这是北京地区故障率Z高的关键原因。
相比日暮西山的日系产品,德系产品代表着创新、质量与技术领先,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活力、严谨的工业标准和质量认证体系,以及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成就了德国制造严谨扎实、安全紧密的良好口碑。
采用德系XXX制动系统的南京、上海等地,在2015年5月-6月城市制动事故数据方面则完全是以“德”服人,出错率方面全面优于日系。
本土化进程发展 德系领先一步
2015年,在发改委大力推进“国产化”的大政策背景下,审视一下德系与日系,在本土化制造方面谁的脚步更快,答案十分明显。
2005年,德国遵循发改要求,在苏州建立起本土化生产基地,近十年来,洋技术国产化的进程从未停歇,生产基地绝大多数德系专家现已被本土技术精英取代,坚实的本土化发展步伐,稳健的德系工作风格,德国在地铁制动系统领域9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绝非侥幸得来。反观日系方面,挂牌成立合资企业拖到了2011年,不仅是时间进度显得漫不经心,而且在产品技术创新还是研发战略制定方面,也未显示出奋起直追的势头,傲慢滞后的态度使得日系的本土化进度远远落后于德国竞争对手。
放弃日系制动系统 利大于弊
德系产品无论在技术还是服务都在具有明显优势,而国内的铁科院机辆所也已经具备了生产同类系统的能力并且通过了广泛的装车验证,由此可以肯定认为北京地铁8号线3期项目如果放弃日系,其实会是利大于弊的良好局面。
首先,放弃沿用已久的日系,大胆启用来自国内铁科院机辆来装车,实现国产品牌服务北京市场,无疑将大幅满足国人内心民族情结。众所周知,今年下半年,我国将举行庆祝反法西斯抗战胜利阅兵仪式,在当前中日关系持续敏感的年代,放弃日货可以说是社会意义深远。
其次,德系本地化制造已进入成熟状态,制动系统作为车辆内部子系统,与车辆外部的系统没有直接接口,新造车辆如采用德系XXX制动系统,与既有线路的线路、限界、屏蔽门等系统匹配方面并无障碍,完全可以满足性能要求。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智能化制造成为世界各国战略布局的主要方向。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也已开始布局,其中地铁制动系统本土化转型,将成为2015年国家智能制造战略的重大推力。如此背景下,在影响地铁线路运营效率及安全性的制动系统产品方面,选用世界范围内被视为优良品质保证、本土化程度更高的“德国制造”无疑才是上佳选择。